設備完整性管理是站場工作的重點,設備的完好運行是 安全生產得一進行的基礎保障。俗話說“精準的天平才能稱 量出公平,性能優良的汽車才能日行千里”,因此在日常工 作中通過設備完整性管理等有效的管理辦法和一系列控制手段加強基礎設備管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生產提供先進可 靠的設備保障。
什么是設備完整性管理
一、設備基礎數據庫的采集是設備完整性管理的基礎 設備管理優先于站場生產,在站場投產前甚至建設初期就已經對設備的管理、維護和存放有了嚴格的要求。想要完 全“駕馭”一臺設備,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設備的性能,操作方法,維護方案,以及運行環境和參數。站場中常常涉及到 的設備數據主要包含在設備技術檔案、設備維護記錄、基礎 設備臺賬、設備完整性月報、設備鑒定證書、設備合格證、設備說明書等資料中。詳盡的設備數據庫將為日后生產中設 備故障的判斷和維修、設備的更新換代提供重要依據。因此 在站場的日常工作中保證設備基礎數據采集的完整性,準確性尤為重要。為保證大量設備基礎數據的可靠性,我們不僅 要在新裝設備初期下功夫,更需要在日常巡檢、維護中不斷 去完善和校對。
二、動靜設備分級管理是設備完整性管理的進一步提升在設備完整性管理規定中要求工藝設備進行分類管理和按照設備的邊界和分級管理。將同類設備,相同屬性的設備 劃歸為一種管理方法這樣大大提高了設備管理的效率,為基 礎管理提供了便宜。但是在日常維護和運行中,特定的生產流程下動態設備和靜態設備的維護方法和常見故障卻大不 相同。這就需要對動設備和靜設備進行分類管理。 對于靜設備,通過量化具體每個設備的風險,將具有相 似的失效頻率和失效后果的設備分類管理,分類維護和檢測,并制定相應的檢修計劃和維護計劃,這樣以來就減少了 設備停用時間、同時也減少了延誤生產的時間。對于動態設 備,設備可靠性隨服役年齡和維修次數的增加而降低,而動態部件的維修次數和服役年齡和靜態設備的大不相同,運行 的環境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對于同類動態設備或設備的動態 部件分類管理、定期維護和更換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將大大提高設備的完好率。通過動態設備和靜態設備分類管理會 進一步提高設備管理的全面性。
三、基于風險的檢驗和基于可靠性的維護是設備完整性管理 的目的。 任何設備都是有壽命的,設備可靠性都是隨著服役年齡的增加而削減的。而常見設備的故障和損壞都是從他的易壞 部件或者不可替換部件開始的,那么對于特殊部件的專有維 護方法便成為延長設備整體壽命,提高設備整體可靠性的關鍵。這種維護方案可謂是“私人定制”,同樣的設備運行在 生產的環節不同,所處的外界環境不同,操作運行的頻率不同,這所謂的維護方案也將不同。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都不 相同,設備的完好性和可靠性都不得而知,因此對于設備的 定期鑒定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設備的風險檢驗和可靠性維護是同等重要的。 鑒于不確定的風險和不確定的可靠性,可以采取針對設 備可靠性隨服役年齡和維修次數的增加而降低程度和不同 情況,建立一種基于保證設備可靠性的預防性維護,并建立 維護及運行狀態數據庫。將設備的日常維護轉變成基于保證 可靠性的動態維護。這樣可以降低設備的故障率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同時這樣的數據庫可以為設備使用壽命,適合使用 的場合,安裝改進提供可靠依據。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設備管理系統,或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