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產管理軟件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對生產管理的現場實現了信息化的管理,而采用看板式的信息發布來對生產做出及時的信息反饋,將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具體而言,是一張卡片,卡品的形式隨不同的企業而有差別。看板上的信息通常包括:零件號碼、產品名稱、制造編號、容器形式、容器容量、看板編號、移送地點和零件外觀等。
一、看板的功能
生產方式中,看板的功能如下:
(1)生產以及運送的工作指令
看板中記載著生產量、時間、方法、順序以及運送量、運送時間、運送目的地、放置場所、搬運工具等信息,從裝配工序逐次向前工序追溯,在裝配線將所使用的生產管理軟件零部件上所帶的看板取下,以此再去前工序領取。“后工序領取”以及“JIT生產”就是這樣通過看板來實現的。
(2)防止過量生產和過量運送
看板必須按照既定的運用規則來使用。其中一條規則是:“沒有看板不能生產,也不能運送。”根據這一規則,看板數量減少,則生產量也相應減少。由于看板所表示的只是必要的量,因此通過看板的運用能夠做到自動防止過量生產以及適量運送。
(3)進行“目視管理”的工具
看板的另一條運用規則是:“看板必須在實物上存放”,“前工序按照看板取下的順序進行生產”。根據這一規則,作業現場的管理人員對生產的優先順序能夠一目了然,易于生產計劃管理。通過看板就可知道后工序的作業進展情況、庫存情況等等。
(4)改善的工具
在JIT生產方式中,通過不斷減少看板數量來減少在制品的中間儲存。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在制品庫存較高、即使設備出現故障、不良品數目增加也不會影響到后道工序的生產,所以容易把這些問題掩蓋起來。而且即使有人員過剩,也不易察覺。根據看板的運用規則之一"不能把不良品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所需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全線停工,由此可立即使問題暴露,從而必須立即采取改善措施來解決問題。這樣通過改善活動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也使生產線的"體質"不斷增強,帶來了生產率的提高。JIT生產方式的目標是要最終實現無儲存生產管理系統,而看板提供了一個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的工具。
二、看板管理五大原則
1、后工序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向前工序領取必要數量的零部件:需要徹底改變現有流程和方法。
2、前工序應該只生產足夠的數量,以補充被后工序領取的零件:在前兩條原則下,生產系統自然結合為輸送帶式系統,生產時間達到平衡。
3、不良品不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沒有庫存,后工序一旦發現次品必須停止ERP生產調度,找到此品送回前工序。
4、看板的使用數目應該盡量減小:看板的數量,代表零件的最大庫存量。
5、應該使用看板以適應小幅度需求變動:計劃的變更經由市場的需求和生產的緊急狀況,依照看板取下的數目自然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