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構建中國制造2025新生態?28日,第十四屆中國制造業國際論壇在津開幕,論壇由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制造業國際聯盟、愛波瑞集團主辦,濱海新區政府特別支持,國內外2000余位制造業領袖、專家、學者、政府政要參與了會議,共同探討“中國制造2025”下的新生態構建以及智能制造的落地路徑。
據調查,目前國內50-60%的企業處在制造2.0階段,30-40%的企業處在2.0-3.0的階段,不足5%的企業達到3.0的水平。隨著2015年8月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吹響了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號角。兩年來,企業界、機構、學術界不斷在實踐中研究和探索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目前已逐步達成了共識——先“精益”、再“數字”,最后才能達到“智能”。
為什么要先實施精益管理?制造業國際聯盟執行主席、愛波瑞集團董事長王洪艷表示,從國內外眾多企業多年來的實踐路徑得出,沒有精益生產作為基礎支撐,沒有基于精益的業務流程的優化,生產現場一味地增加自動化設備、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化監控,帶來的將是各個生產環節之間的冗余。“電商、物聯網、自動化領域的最佳應用無一不是在全價值鏈精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數字化、智能化的延伸與應用。從實際來看,企業凡是未經過精益的梳理和改善,往往會形成信息孤島,數據無法打通,更談不上工業大數據的提起與應用。”
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不過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看來,也存在“空心化”風險。“目前國內沒有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裝備提供商,企業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尚不能滿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在與會人士看來,天津是傳統的制造業高地,除了政策優勢以及新興制造業的聚集,還具有其他的底層優勢。
市工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天津聯通正式向本市推出千兆寬帶網絡和NB-IoT物聯網商用網絡,不僅市民使用10G-EPON光貓設備即可實現千兆速率,也為企業的管理、運營、生產等環節帶來了更大的帶寬。而NB-IoT物聯網則為與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相結合的應用場景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此外,本市許多眾創空間尤其是互聯網創業者都在掘金智能制造產業鏈,以濱海新區—英特爾聯合眾創空間為例,作為智能制造主題的創客成長社區啟動一年多以來,入駐團隊75支、項目需求對接21個、建立高校開放創新實驗室2個,打造了“格物·智知”、中美青年創客大賽、英特爾創新大賽等多個品牌活動。
而隨著大數據進一步驅動制造業邁向智能化,本市尤其是濱海新區的大數據產業,將為智能制造提供轉型引擎。“大數據積累為下一步人工智能拓展工業應用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結合大數據與超級計算平臺,可以重新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再集合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從而驅動制造業更智慧。”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