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經濟日報》報道,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8》(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潛在表現之一是流動性風險,且集中體現在銀行間市場。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全局統籌、重點把控、內外兼顧。
報告認為,過去五年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處在一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疊加”的階段,宏觀經濟風險與金融體系風險同時處在一個持續累積的階段。
報告指出,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有三大根源,首先,由于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結構性調整顯著,金融風險逐步或加速顯現,尤其是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效應開始日益顯著。
同時,在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強化的狀況下,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性愈加緊密而又日益復雜,涉及的金融機構數量愈加龐大,導致金融風險的急劇放大和擴散。此外,我國與世界經濟的關聯日益強化,與國際金融體系融合程度不斷深化。金融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合理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影響,增加了我國金融市場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性。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胡濱表示,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潛在表現之一是流動性風險,且集中體現在銀行間市場,表現為“資產荒”和“負債荒”并存。
胡濱表示,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中,銀行是主導機構。在經濟新常態中,銀行在面臨不良貸款提升、過剩產能行業信用風險暴露、深入參與甚至主導非傳統信貸業務(影子銀行業務)以及在資產負債表出現多元化配置之后,銀行信用風險持續累積,期限錯配管理難度提升,資產負債匹配更加困難,“資產荒”和“負債荒”同時出現,可能導致銀行部門在流動性管理上面臨難題,進而導致銀行體系以至整個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風險。
典型表現在隔夜拆借市場上。報告顯示,過去2至3年中,銀行間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嚴重依賴流動性的交易型市場。隔夜拆借規模從2015年2月的1.34萬億元飆升至2016年8月份的9.44萬億元。2016年8月份后,人民銀行主動進行金融部門去杠桿并取得了積極進展,2017年3月隔夜拆借規模仍高達6.77萬億元,2017年8月份仍有5.43萬億元。
報告預測,銀行間市場的調整將會導致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利率可能高位運行甚至小幅持續上行。雖有季末因素,2017年3月30日質押式回購隔夜利率盤中最高達26.8%,2017年9月30日質押式回購隔夜利率盤中最高達20%,過去120日隔夜利率加權平均達到3.06%。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亦整體上移。
為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報告建議,應該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系統性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深化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注重功能監管、依法監管和監管協調。并實施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雙支柱政策框架,保障金融安全與穩定。
“還應堅持問題導向,重點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核心要素。”胡濱說,重點包括關注金融順周期性的風險沖擊,強化流動性風險管控。防范房地產泡沫風險。深化財稅體系改革,緩釋地方政府公共債務風險。整治影子銀行體系,通過“穿透式”監管,防范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制度性錯配。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