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香港首富李嘉誠出售位于皇后大道中的中環中心75%權益,最終成交價高達402億港元,刷新商廈最高成交單價紀錄。
近年來李嘉誠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的新聞屢屢見諸各大媒體,事實上大約在2010年前后李嘉誠開始踏上大規模的資產出售之路。2013年李嘉誠加快出售速度,所出售資產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內地核心城市的物業,2014年全年更是完成8筆交易,套現904億港元。
李嘉誠曾經坦言,過去幾年對全球房地產業務持有審慎態度,加上內地調控政策影響,部分城市風險較大,所以減少買入土地和持有的物業。
不過與此同時,李嘉誠也在不斷加持海外投資,其中特別青睞英國,在英國投資涉及水電、基建、水務等各個行業,業內有人笑稱“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那里有回報,我就去哪里投資。”縱觀李嘉誠整個投資生涯,其在進入房地產、互聯網、零售等領域的時機上可謂把握得非常精準,“低買高賣”也是他作為一個成功商人一貫堅持的投資理念。當前李嘉誠不斷減少對內地及香港資產的持有量,不能完全說是看空這個市場,但一定程度也在釋放一個信號: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去,資本在尋求更穩健回報的投資產品。
事實上除了李嘉誠,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不少行業大佬也在逐漸淡出地產,包括王健林、潘石屹等都在不斷為旗下物業尋找買主以期變現。業內人士預測房地產行業大洗牌已經開始,國內地產業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開發商們來說,一線城市拿地成本越來越高,而且能被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少,想在核心城市深耕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三四線城市土地雖多,但畢竟市場需求量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高庫存的陷阱里。無論是大蛋糕還是小蛋糕,都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啃了,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去,地產商的暴利時代也不復存在。
商品房東風漸去,另一股住房租賃的東風卻在悄然刮起。以上海為例,“十三五”期間上海城鎮新增約170萬套各類住房,其中商品住房約45萬套,租賃住房約70萬套,各類保障性住房約55萬套;土地供應方面,“十三五”預計供應5500公頃住房用地,其中租賃住房用地1700公頃,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頃,租賃住房供應幾乎占據了未來上海市房屋供應的半壁江山。
房地產租賃市場大有搶占住宅開發買賣市場風頭之勢,龍湖、萬科等開發企業先后進入品牌公寓市場,自如獲40億A輪融資不僅在資本市場引起一片嘩然,更是為租賃市場注入一劑興奮劑。所有一切,也在預示著房地產行業正在進入新的階段,無論是開發商大佬,還是散兵游勇的地方小房企,都需要積極做出改變以應對市場正在發生的不可逆的變化。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