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神經緊繃的2017年強監管年后,金融市場在2018年恐怕仍然難以放松。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伊始,便有多項金融監管新規正式實施,覆蓋機構和個人。新規的目的仍在于規范市場秩序、遏制亂象,有的新規甚至可能會改寫市場格局。
根據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12月下旬的公告,包括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信托在內的資管產品,自2018年1月1日起將按照3%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
這一規定在過去近兩年間數次易稿。在稅率方面,從初始設定的6%降為3%;執行時間上則兩度延期,2018年元旦這一起征點,比最初計劃的時點延后了20個月。一位信托業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是為給資管產品管理人一個更加緩和的周期和空間。
在資管產品增值稅起征時點最終確認后,包括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華夏基金、華商基金、永安國富資產管理公司、中江信托在內的多家券商資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相繼發布公告,提醒投資者相關產品凈值或實際收益可能會降低。
不過不同產品稅收也存在差異。多家券商機構研報指出,公募基金行業作為資管行業中最規范的行業,在“營改增”規定下,買賣股票和債券的價差收入免收增值稅,避稅優勢進一步凸顯。而券商、私募等非公募資管機構沒有這一優惠,銀行、保險自營盤等增值稅率相對更高。
作為管理資管產品的一大主體,近年數量不斷增加、經營日益多元化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受到關注。但值得一提的是,資產管理公司的核心角色是處置不良資產。
元旦前夕,銀監會宣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辦法重點強調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設定差異化的資產風險權重,引導資產公司按照“相對集中,突出主業”的原則,聚焦不良資產主業。
在此之前,國內資管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同時,部分“新秀”主業核心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有所凸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近期在公開演講中指出,過去不良資產處置行業是一個高集中度的壟斷行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雄霸市場。隨著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度逐漸增加。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已成立56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但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時間普遍較短,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面臨戰略定位不明確、主業核心能力有待提升、激勵機制不夠成熟、關鍵職能和流程不夠完善等諸多挑戰。
同樣在元旦前發布的另一則新規,指向的是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2017年初央行提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交存執行10%-24%不等的比例,2017年底央行進一步將這一交存比例提升至50%。
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負責人表示,本次調整將采取分步實施穩妥推進:2018年1月仍執行現行集中交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2018年4月才將集中交存比例調整到50%左右。同時,央行也將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調整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分析稱,從當前央行賬戶中的非金融存款來看,備付金大約在5000億左右,提高10%的繳存比例大約會讓銀行損失500億的流動性,如果考慮繳存比例上升后,銀行繳準基數的下滑,銀行流動性耗損會更少,對資金面的擾動不大。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