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港市長江村,辦公費、工作用餐費、會議費、協作費、差旅費和零星購買等村務支出,如今統一改用村務卡結算,讓村務消費每一筆開支都公開透明、有據可查。
太倉市半涇村,村民只要用手機登錄“e陽光村務監管平臺”,就能查到自己家庭各項補助資金情況,包括家庭耕力地力補貼、合作社分紅、社保補貼等。同時,村里的收支決算、村級資產、債權債務等,也能隨時看到,令村財務狀況“了如指掌”。
借助大數據,吳江區建起覆蓋全區的“江村通”監管平臺,將村級賬戶資金全部納入平臺系統實時監管。一村一賬戶,每筆支出都有記錄。
這一幕幕場景,是蘇州強化農村集體“三資”(資產、資源、資金)監管帶來的變化。
經過精心頂層設計和強有力布局,蘇州在全市農村集體經濟“植入”村級財務第三方代理、村務e陽光微信公眾號、村務卡非現金結算、農村產權線上交易、“政經分開”等五大“模塊”,布下一個“監管矩陣”,打造了“三資”管理“升級版”。
強大的集體經濟是蘇州閃亮的標簽。截至2016年底,蘇州農村集體總資產達1720億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801萬元,有243個村超過1000萬元以上,全市各類合作社福利分配和股金分紅總額超過36億元。
發展集體經濟造就富民強村特色路徑的同時,也帶來了監管問題。蘇州市紀委有關人士指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得好不好,廉政風險防控是否到位,不僅關系到集體資產是否保值增值,更關系到農村基層的政治生態是否風清氣正。
今年初,江蘇省紀委通過對近三年發生在群眾身邊腐敗問題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已成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多發易發的十大領域之一。為此,省紀委著手在全省部署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治理工作。占據全省集體資產三分之一的蘇州,毫無疑問成為關注的焦點。今年4月底,蘇州即召開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治理推進會,部署相關工作。
實際上,農村集體經濟在穩步發展的同時,蘇州也在不斷提升監管水平,涌現出很多富有實效的創新舉措。因此,推進新一輪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蘇州除了在頂層設計發力,也通過系統梳理各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成功經驗,在優化提升后向全市復制推廣。
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前提是“摸清家底”。一個村或社區的資產究竟有多少,有時候不僅是家底不清,甚至會出現應收不收或者不盡收、合同不規范等現象,只有通過資產核資錄入,才能讓瞞報、漏報都無以遁形。在去年基本完成村級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基礎上,蘇州今年重點開展對鎮級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并借助大數據技術,推動市、市(區)、鎮(街道)、村四級聯網,實現對集體“三資”運行情況的實時查詢、實時分析和實時監管。
在不斷摸清家底的同時,蘇州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式也進行優化升級,一大批發端于基層的“智慧模塊”植入到了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架構。
推行村級財務第三方代理。委托專業機構實行村級財務第三方代理,實現上網做賬、動態管理、實時監督,形成出納駐村、會計駐鎮、中介代理財務、在線管理“三資”的新型監管模式。
推行農村產權線上交易。蘇州在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內建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交易平臺自主開發線上交易系統,與農經部門資產管理系統無縫對接,以合同管理為中心,合同到期預警農經部門啟動交易立項,立項審核后轉入交易系統,交易完成簽訂合同返還資產管理系統,實現了交易環節全程留痕可追溯,確保交易高效透明,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推行村級資金非現金結算。全面推行村務卡,除救災、救急、救助及走訪慰問4類情況建立正面清單使用備用金現金支付外,其余村務資金收支一律通過銀行轉賬或村務卡結算,與農戶發生的結算往來實行市民卡一卡通渠道,資金軌跡全程留痕可追溯。
推行村務公開“e陽光”。運用“互聯網+”為手段,構建微信公眾號、“網上村委會”、智能電視等多屏聯動公開終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村務公開欄信息容量小、報表內容粗、存留時間短、群眾看不懂的問題,推動村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更加便利化。
推行“政經分開”試點。理清村級黨組織、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權責關系,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項目清單,合理安排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承擔比例,減少村級集體組織負擔,支持發展集體經濟、保障成員長遠權益。
這些發端于“神經末梢”的智慧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次第鋪開,一個讓農民說了算、讓制度說了算、讓市場說了算的 “升級版”管理模式,正在覆蓋廣大農村,為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構建強大支撐。
蘇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蘇州將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代化,持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切實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