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體制內資金大量流入,近兩年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增長迅速,但2萬多家基金管理人中,單體“小亂散”現象突出,私募股權基金是“門口野蠻人”還是實體經濟直接融資重要渠道?亟待行業發展驗證。
“經濟的穩定增長需要增加直接融資。中國經濟需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也正是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誕生的土壤和背景。” 日前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和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鴻儒論道論壇上,盛世景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敏文說道。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私募股權的增長從1.9萬億增長至6.4萬億元。規模呈滾雪球式增長,吳敏文表示,主要原因是政府資金,體制內國有企業的資金以及金融機構的推動。也就是說,私募股權的資金絕大多數仍然掌握在體制之內。
與之相對的是,目前私募股權基金單體規模偏小。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情況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07萬家,管理基金規模10.21萬億元,平均單體規模僅1.68億元。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基金只有169家。
吳敏文認為,體制內資金流入私募股權基金,應當有公平公正的標準選擇基金管理人,減少掮客套利空間。兩萬多家基金管理人要實行分類監管,如果不分類監管,一定是劣幣驅逐良幣。“必須盡快推出分類監管,將扶優限劣監管政策落地,好的公司、大的公司就應該給予特殊的政策待遇,培養一批行業的標桿。”
影子銀行也是私募股權基金募資重要來源。影子銀行有近30萬億元的規模,部分資金經過多層嵌套繞道進入私募股權基金,穿透困難。“銀行的股權配置往往淪為了名股實債,真正意義上的股權投資則不到2%。股權投資能不能走出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的思維定式,需要在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等各方面重新考慮。”
吳敏文稱,私募股權基金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包括支持IPO。據清科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VC/PE支持的上市企業數量為147家,占中企上市總數量的55.1%,滲透率過半。
但投后管理成為制約行業發展因素。“從國際市場的經驗來看,美國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就是基金。而這在中國尚不能落地,一個主要的因素在于基金作為管理人角色,難以確定實際控制人,從而無法確定最終責任人。”
近兩年來,監管層嚴格限制并購重組意在打擊忽悠式重組。PE通過并購重組退出渠道也受到阻滯。吳敏文表示,退出通道的受限客觀上形成了市場豪賭Pre-IPO的風氣。過度依賴IPO扭曲了私募股權投資的投資生態,一家企業的投資前景反而被短視獲利替代。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投資缺乏創新,成長型投資被套利型投資取而代之。吳敏文表示,常規的PE投資,理想狀態能上市約10%,20%左右會失敗,70%則靠并購。
吳敏文表示,當前中國的私募基金已經超過10萬億元規模,但還沒一只私募基金上市。反觀美國資本市場,黑石自2007年成功上市已歷經十年,從門口的野蠻人轉變為公眾的、透明的、善意的收購。作為重要的歷史性實踐,黑石的成功催生最近這十年美國PE快速發展,這與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迅速復蘇,資本市場屢創新高形成共振。
此前8月30日,國務院法制辦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對于納入監管的私募基金范圍及管理人負面清單管理提出明確規定,并對私募基金行業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及更嚴格的行政處罰。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