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智能工廠的大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向智能型企業轉型,其中對于EAM系統的應用也逐年上漲,而為了更好的實施這一系統,因此筆者將對于EAM應用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詳細進行介紹。
作為資產密集型企業,電力企業巨大的投資通常令外人震驚。由于投資的巨大,即使通過管理對現有設施和相關性能進行改進(如建設到服役的時間、投運后非故障停機時間等)只是一點點,相關的效益也將是非常可觀的。
對于電力行業而言,設備日常運維中對備品配件的更換成本和運作成本將會占到企業運作成本的很大部分,對這些成本的管理好壞也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
如果按照資產的生命周期進行粗線條的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基建和運維2個階段。基建階段側重于按時、按成本和質量交付資產,運維則側重于在資產投運后確保資產穩定、高效的運行。
各個企業都可以基于ARC的模型來評價當前自己資產管理的過去、現狀和未來。國外對資產管理的過往歷史進行的一個比較具備代表性的總結。
由于自身資產投入非常大,電力行業是最先對設備進行正規化維護的行業之一。在對資產進行正規化維護的過程中,電力和其他資產密集性企業逐漸總結并進一步應用了各種維護理論和計算機輔助維護管理系統(CMMS)。從而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維護相關的人工和材料,更好地預測資產的表現情況,國外在20世紀70 年代就經歷了這一過程,也是圖中的第一階段。
由于掌握并較好地管理了這些基本的流程,經過第一階段后這些企業逐漸向第二階段過渡,以期實現更高的維護效率并改善設備的可靠性。資產管理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對單個設備、單個部件,而是轉為對一個完整系統的維護。維護本身也從被動維護轉為預防性維護,對備品備件的采購的管理也更加嚴謹和流暢。
對資產關懷和資產使用共生關系的認識直接促進了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資產維護部門和資產運行部門開始共擔資產管理的職責,資產管理的重點也逐漸在原來預防性維護的基礎上更重視提升設備的功能表現。
第四個階段實際上對以上的概念和認識的進一步擴展,不斷把資產管理的角色上升到一個企業的管理要點,形成企業級的資產管理。即使企業到了第四個階段,如模型所指出的,現有的管理模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主要是因為技術的發展為提升資產的管理不斷提供了新的保證。比如各種能夠對資產情況進行直接測量的傳感設備為預測性維護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且近期在熱成像、腐蝕檢測等方面的技術進展使得應用更先進的預測性維護更有可能。信息科技的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和互聯網周邊技術的發展使得更大范圍內實現對資產生命周期的管理成為可能。
正是因為資產建設的項目管理和資產的運維之間在分工上是完全脫節的,也造成了資產從項目管理結束到運維間的掉鏈。工程結束后項目的決算通常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設備清冊和資產清冊通常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來,這直接造成在國內清產核資成為一個周期性的問題。因此,要完善資產的管理,必須從本質上解決資產投運前和投運后脫節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國內比國外更加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的電力建設還處在大規模建設期,而國外基本上在運維期,因此,源于國外資產密集性企業的純粹的只重視資產管理的問題,簡單的照搬照抄會為將來的管理帶來隱患。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內資產的管理,必須在資產的前半生(工程項目管理)和后半生(資產的運維和退役)間建立平滑的銜接。簡單來說,在國內不能只提運維期的資產管理即EAM,還應該提運維前的資產管理即工程項目管理,統起來就是所謂的ALM(Assetlifecycle mangment)——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個完整的ALM包括復雜資本性投資過程會經歷的各個典型階段:計劃、采購、建設、服役、維護、改進、退役。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EAM方面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EAM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