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享了交通資產管理系統功能設計,本文來看落實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新理念。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浦發銀行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資產管理年會”日前在上海召開,本次年會以“統一監管趨勢下的破與立”為主題。在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作了主題為“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新理念”的演講,闡述了目前資管行業存在的6方面問題,并提出6條監管建議措施以樹立資管行業的新理念和新標準。
落實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新理念
隨著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規模膨脹,由于各類機構的資管業務在監管規則上存在差異,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統一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發展較早的資管業務是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后來居上。目前,幾乎所有類型的金融機構都在開展資管業務。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的統計,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證券業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合計為53.9萬億元;保險資產管理計劃的規模為1.7萬億元。如果將銀證保的資產管理規模簡單加總,則規模已經超過了100萬億元。而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60多萬億元。
也就是說,交叉持有的規模約為40萬億元,原因在于,資管業務中存在大量的通道業務和業務嵌套。根據《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2016年統計年報》,截至2016年底,證券公司通道產品的規模為12.38萬億元,占其資管業務規模的71.5%。基金子公司專戶的通道業務占比也達71.1%。業務層層嵌套的規模不得而知,但也非常普遍。所謂A機構委托B機構,B機構再委托C機構,如此不斷繼續,已經屢見不鮮了。
通過通道與嵌套,金融機構規避了監管,但風險也隨之累積。今年已經發生了一些由于通道業務而導致的風險。通道與嵌套使得風險較高的融資者便利地獲得融資的同時,也必然使得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面對風險。
在7月中旬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這也是資管業務加強監管需要采取的措施。陶玲的演講也著重提出6方面監管建議措施,包括加強宏觀審慎管理、落實功能監管、堅持穿透式監管、嚴格行為監管、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強化監管協調。可以視為央行對會議精神的具體落實。
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目的是防范系統性風險。資管業務已經涉及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具有跨行業、跨市場、跨產品的特征,而且相互之間關聯性很大。某一局部的風險暴露就可能導致連鎖反應。因此,面對規模龐大的資管業務,需要從整體的、宏觀的、跨周期、跨行業的視角,建立宏觀審慎政策工具。一方面防范融資規模擴張、杠桿率過高可能帶來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可能發生的防范風險互相傳染。我國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不斷完善,今年一季度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了廣義信貸范圍,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加強了對資管業務的審慎管理。這可以降低影子銀行風險、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
在資管業務中落實功能監管,就是要對同類產品適用同等規則。這也意味著,統一監管標準并不意味著單一的監管標準,資管業務是有不同類別的,例如公募和私募的區分,對于這兩類不同的資管產品,就要有不同的標準,但不管是銀行業機構還是證券業機構,它們的公募產品都應該適應同樣的規則。
穿透式監管則要求在層層嵌套中看清楚最終投資者和底層資產,掌握杠桿水平和風險程度,避免投資者承擔他們不能承受的風險。這就需要加強監管協調,并且建立一套覆蓋產品的發行、資金募集、產品投向各個環節的綜合統計制度。
行為監管要求資管機構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一方面,需要防止金融機構利用理財資金與自身關聯方進行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利益輸送、操縱市場;另一方面,還需要打破金融機構剛性兌付的現象,使投資者能夠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降低對收益率的預期,而收益率的降低也可能使資管機構更加注重風險控制。
一些非金融機構也參與到了資管業務中。例如一些互聯網企業。而且,隨著資管業務的發展,可能涉及到越來越多非金融機構。因此,需要實現監管的全覆蓋。未經批準不得開展金融業務,把非金融機構發行、銷售、代銷理財產品的行為,納入監管視野中。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將使央行和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更加順暢。它們之間需要加強信息共享、行動協同,而且應該及時評估監管規則的有效性,并適時進行調整。
如果這些理念在資管業務中得到落實,通道和嵌套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