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享了企業資產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介紹,本文來看銀行資產負債深度調整,債券收益率顯現下行契機。金融去杠桿、流動性緊張、同業業務監管、央行和商業銀行收縮資產負債表等幾乎是貫穿于2017年上半年的主題,在此宏觀格局下,經濟增長動能、通貨膨脹預期、美聯儲加息和縮表、歐洲和英國等海外市場震蕩等風險顯得“無足輕重”。
銀行資產負債深度調整 債券收益率顯現下行契機
臨近6月份,二季度季月疊加年中考核因素,導致市場對流動性再度從緊的預期升溫。尤其是在5月23日之后,1年期Shibor首次超過1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并且與LPR利差倒掛程度不斷加深,一方面喚醒了金融機構對流動性從緊的預期,另一方面引發了市場對商業銀行縮減資產負債表風險的警覺。從流動性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傳染和資產負債的相互關系來看,1年期Shibor升破LPR的風險在于其暗示著商業銀行資產收益率或不足以覆蓋負債成本,兩者間“倒掛”將侵蝕商業銀行的息差收入,從而惡化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進而通過信貸投放“價漲”或“量縮”傳遞至非金融部門融資,如此將實現實質性的“加息”效果。
從利率體系來看,1年期Shibor并非首個升破LPR的利率指標,我們選取1年期Shibor、1年期銀行間質押拆借回購利率和1年期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來看,升破LPR的順序依次是:1年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利率、1年期同業存單利率、1年期Shibor。從不同層次的利率指標的先后順序即可發現“去杠桿政策”的影響次序和演化階段,而理解“去杠桿”的演化還需要結合不同層次流動性之間的傳導來分析。
根據央行貨幣政策流動性投放的傳導機制,從基礎貨幣的投放到不同金融機構間形成資產負債關系,再到形成信貸投放,商業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居于央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從宏觀流動性到微觀流動性的傳導可以劃分為兩個基本層次:第一層次是央行與存款性金融機構之間,第二層次是存款性金融機構與非銀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等部門之間。就第一層次流動性而言,央行主要通過再貼現、再貸款、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和MLF、SLF、PSL、TLF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對商業銀行形成基礎貨幣投放,體現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即是“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表明商業銀行從央行借錢補充流動性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央行5月12日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到“貨幣市場利率運行平穩,銀行間市場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購利率(DR007)總體在2.6%至2.9%的區間內運行,個別時點的利率波動也很快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得到修復”。
自從央行提出“利率走廊”構想以來,準政策利率和上下區間是市場反復揣測的問題,在2016年明確以DR007為準政策基準利率之后,央行今年首次明確DR007波動區間的上下限是2.60%至2.90%,相比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構造的2.35%至3.35%區間,央行的“官方走廊區間”明顯收窄,也就意味著,盡管央行已經上調兩次MLF和OMO操作利率,卻不意味著商業銀行流動性拆借成本必然會顯著抬升,央行“利率走廊”將維系成交量和影響力最大的拆借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
但是,除卻7天期以外的同業拆借利率就不在央行“利率走廊”的管轄范圍內,因此我們就會看到綜合反映商業銀行融資成本的1年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利率首先升破LPR,然而由于1年期同業拆借并非中小金融機構和非銀金融機構的主要負債來源,因此其影響范圍相對有限。就第二層次流動性而言,中小存款性金融機構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的模式來彌補一般性存款不足所形成的資金來源缺口,在貨幣政策收緊導致銀行間長期限同業拆借利率升破LPR之后,監管層針對同業和理財等表外業務的監管發力,導致1年期同業存單利率升破LPR,并且同業存單利率仍然處于飆升的過程中,反映出中小金融機構處于高度的“負債短缺”狀態,這是3月至4月發生的事情,也導致了廣義流動性的收緊。然而由于Shibor只是由工農中建交等16家主交易商之間的報價形成的,1年期Shibor升破LPR表明“負債短缺”已經從相對外圍的股份制和城商行等中小商業銀行蔓延至大型商業銀行,而由于大型商業銀行是媒介央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及非銀金融機構的中樞,大型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和資產收益率的倒掛才引致市場對廣義信用收緊的恐慌。
然而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傳導鏈條的前提假設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行為不做任何結構性調整,即負債方面依然是以傳統的拆借融資為主,資產方面依然是以信貸投放為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去杠桿”演化至當前階段,被顛覆的利率體系或也將顛覆未來商業銀行傳統的資產負債行為,最突出的將是負債成本以同業存單為主要錨定利率。盡管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和同期限Shibor高度相關,然而作為資金來源,同業存單的應用更加廣泛。“去杠桿”顯著縮減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末端或將引起同業存單利率的下行,從而減緩負債端成本上漲的壓力,而資產結構也將在債券和信貸兩者間再次切換,尤其是同業和理財等表外業務重新回表之后,已經經過顯著調整的債券的“性價比”明顯高于信貸,金融機構債券配置再度啟動或將很大程度上彌補資產端收益率的下降,因此肇始于債券收益率飆升的“去杠桿”或也將在債券收益率充分調整后的下行實現再平衡,而此間發生的是商業銀行傳統資產負債行為的顛覆性調整。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