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享了光伏發電未來或延續穩步增長勢頭,本文來看中國央行縮表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大于美國聯儲局約10%,其資產規模也是世界央行中最大的。中國的外匯儲備為全球最多。央行資產項下外匯占款在2014年最高,及后下降。在2016年和2017年年初,央行資產項下外匯占款比率分別為72%和62%。
中國央行縮表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
今年第一季,央行總資產更由年初的34.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7.04萬億新元)減至季末的33.7萬億元,減少1.1萬億元。
在這段時間,中國外匯儲備結余開始回穩,因而在第一季,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貨幣,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等的債權也減少了。
在當今世界,央行都在縮小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而在全球縮表的央行不僅僅是中國的央行。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多國央行都通過在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擴張貨幣供應,擴大了資產負債表的規模。
其中,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規模擴大了約三倍多,歐洲央行也增加了超過一倍。
在2008年末,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為20.7萬億元,那是一個很大的基數。在這個基礎上,至今還是上升了約三分之二。
在國際上,由美國等地的經濟恢復正增長。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央行都有收縮資產負債表的趨勢。
一些國家的官員曾公開宣稱要縮表,而美國聯儲局在2016年就購入了四分之一政府關聯機構的抵押債券。
中國央行決定本身的資產負債結構和規模可以我行我素。正是這樣,多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也相對較大。
當前外圍市場氛圍卻能影響中國縮表,而決定因素還是中國政府正在力圖去杠桿、降風險和擠壓泡沫。這也是央行業務上的縮表。
換言之,央行不是為了縮表而回籠貨幣,而是由于貨幣供應增幅放慢而出現了縮表。
近些月來,中國政府再度管制資本項目的外匯,外匯儲備不再下降,顯示央行可能希望外匯儲備在短期內不再減少。
外匯儲備和國外資產是中國央行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縱然預期央行資產項下對其他存款性公司、金融性公司或對非金融性部門的債權可能減少,但縮表的空間仍然有限。
然而,政府去杠桿等努力卻仍會持續。因此,未來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和科目比重會出現一些調整。例如,在負債項下,儲備貨幣和央行發行債券的數量會增加,發行貨幣的比重卻會下降。
而在資產項下,國外資產可能增加,而外匯儲備的比重卻可能下降。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