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備管理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詞語叫做設備大修,所謂設備大修就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時機以及點檢、監測中發現的隱患、發現需要改善的內容,對設備全部解體,然后對總成部件解體,對相關零件清 洗、檢查,判斷其是否損壞,隨后進行修復、改造或者替代換件,然后再按照逆序方式進行安裝、對中、平衡、精度調試,空載試車、負荷試車,直到交付生產運行 的全部過程。
什么是設備大修
傳統的工廠,每臺設備都按照一定周期或者時機進行大修的。大修所花費的時間、消耗的資源以及對生產的影響都比較明顯。有的流程裝備大修,僅僅維修費就高達幾百、上千萬元,停機損失甚至高達幾個億。
因此不少工廠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就提出是否可以取消大修,或者延長大修理周期的問題。但真正執行起來,又怕沒有科學依據,怕造成嚴重的故障后果,承擔一定的風險和責任。因此,大修計劃還是年復一年地照樣執行下去。
設備的大修要不要取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
研究表明,原來認為設備使用時間越長磨損越嚴重,而且會使故障率迅速上升的觀點不一定 正確。對于某種特定故障模式起主導作用的設備,故障率可能與使用時間長短有關;而對于大多數設備而言,故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設備役齡時間長短對于設備 可靠性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經常修理設備或定期大修,不一定會防止故障發生,反之可能將初期的高故障率引入穩定的系統之中,增加設備的總故障率。
讓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分析定期大修理的弊病。如今的設備系統越來越復雜,是由若干子系統構成,每一子系統又由不同零部件、元件構成,子系統和零部件的耗損周期各不相同,很難找到一個普適的修理周期,使得這一時刻對各個子系統或者零部件的解體和維修都有意義。
根據上面的認識,設備的定期大修只有在故障后果嚴重且無法準確預測的情況下才必要。有條件則盡可能采取預測維修,一般情況下則可采用日常維護保養及潤滑等措施。
企業不安排設備大修是否就意味著取消修理了呢?不是!應該根據狀態監測或者點檢信息,安排適當的項修或者項修組合,我們稱之為可裁剪式維修來取代大修。
對于那些設備主體總成具有明顯的損壞周期,而且絕大多數總成可以無故障工作到這個周期的設備,保持定期的“大修理”是必要的。然而,這種“大修理”已經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全解體修理,而是對需要修理的部件進行解體修理,不需要修理的部分則不必解體修理,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可裁剪式的維修。
從趨勢上看,設備無大修時代正在悄悄到來。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設備管理系統,或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