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網購成為一種潮流,但人們平時可能沒有注意到,在C2C網站購物和在C2C網站購物是有區別的,比如淘寶、拍拍屬于C2C類型,有明顯的“直接購買”、“加入購物車”按鈕;而京東、易迅屬于B2C類型,只有“加入購物車”按鈕。下面我們就參照B2C網站來說一下C2C網站的購物流程。
C2C網站的購物流程
以下為筆者個人的分析,期待大家拍磚、補充:
平臺的不同決定了購物車扮演的角色不同
首先,從平臺性質上來說,C2C是一個多店鋪系統,等同于小店的購物體驗;B2C是單個商城系統,等同于大型超市的購物體驗。
多店鋪系統即店鋪是分布各地的,可以比作現實生活中的小店式購物。小店是沒有專屬物流系統的,所以在C2C下單付款后也需再到線上確認收貨和評價。對于同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店里可能有多種價格,并且價格是由賣家來定的。我們點擊“加入購物車”后,會留在當前頁面,所以這里的購物車更傾向于在本店里繼續購買。
B2C可以比作現實生活中的大型超市購物,是單個的商城系統。有統一的商品標簽、唯一的商品價格,有自己專屬的物流系統,線下簽收后無需再到線上確認收貨。在“加入購物車”后,會跳轉到其它頁面,因為不論跳轉到哪里都還是屬于本商城內,所以這里購物車強調的是網站整體概念,即所有商品為一家所有。
1個行動按鈕 VS 2個行動按鈕
可以肯定的是,在電子商務網站上,大部分用戶會購買單件商品。所以從購買行為上來說,“立即購買”應該是用戶最需要的操作。假如界面上只有1個按鈕,最應該是“立即購買”而非“加入購物車”,但為什么B2C會僅使用“加入購物車”呢?
在體驗購買過程中可以看出,B2C的“加入購物車”是可以完成所有購買操作的。用戶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后,網站會詢問用戶是結算還是繼續購物,它為立即購買的用戶增加了一步選擇,但也增加了用戶選擇更多產品的可能性。或許我們可以把B2C這樣的設計理解為是一種促進消費的手段,類似于宜家迷宮式購物路線的設計:獨特的店面路線設計使得宜家創造了一個不只是家具店,而是所有商店都達不到的驚人成績──高達“60%”的購買品不在顧客原本想買的清單之內。
而對于C2C而言,大部分賣家都是小店鋪,將“計劃消費”盡快“變現”是最重要的任務。購買過程拖得越久,買家就會查看更多的店鋪,會有更多比較,交易的流失率就會越大。所以,在C2C中“立即購買”讓賣家盡早進入到訂單頁才是最關鍵的。但“加入購物車”的合并訂單功能又不可少,因此C2C會適合放兩個按鈕。
另外,淘寶在早期沒有購物車功能的,后來是為了可以合并訂單、避免郵費疊加,再加上豐富的促銷活動,所以才添加了購物車功能。
購物流程的差異
商業模式的不同并不僅僅影響到用戶的購買行為,同樣也對整個后續流程有影響。
C2C的物流體系由各個賣家自己定制,自己想用什么物流就用什么物流。換言之,發不發貨、什么時候發貨是無法統一管理的。在這種模式下,淘寶和用戶都得關注產品什么時候到貨,到貨后,用戶還需要在線上簽收、評價等。用戶必須把這些流程都走完才算購買結束,否則就會不停提示你。
而B2C則不同,它們有自己專屬的、統一的物流系統。從則上來說,網站可以保證每筆貨都準時送到,而且質量還沒問題。所以用戶的注意力只需關注到“提交訂單”為止,其他要做的完全在線下進行就可以,實際上在線上也沒有簽收的選項。
很明顯,B2C的買家關注的信息少多了,購物過程也會輕松不少。個人中心結構的差異,先看下淘寶網和京東商城的個人中心頁面:
不難發現,淘寶有一套強大的個人中心體系,甚至左側導航欄不夠用,需要占據橫向的導航標簽。而京東橫向導航欄展示的是其他模塊標簽,跳轉到其他頁面時頭部的導航標簽都不會變化。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還是回到之前的論點,B2C期望的是用戶能盡量多買東西,個人中心也應該是可以很方便返回到購買商品頁面的。而C2C由于管理系統的龐大,是買家和賣家的共用平臺,在這里有許多專項的任務需要處理,所以它獨立出來了。
乾元坤和C2C電子商務網站以專業的方式來展示獨特的商品和服務,專注于怎樣讓用戶搜索、比較,使購物流程更加便捷,從而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為客戶提供最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客戶去選擇和鑒定商品。
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點擊C2C電子商務網站解決方案,或撥打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