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站Website:
www.sdfoef.cn
電子郵箱:
qykh2009@163.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天創世緣B2座30整層
Software 軟件百科
類別:行業快訊訪問量:2163編輯:pangxiaocong 日期:2024-11-01 20:58:00
看“滴滴醫生”能否玩轉電召模式
近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術預約O2O平臺“名醫主刀”聯手醫療機構發起“滴滴醫生”公益活動。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個城市,用戶可通過“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醫生”,距離最近的“滴滴醫生”將第一時間上門問診。據統計,兩天內四城市共計2000多人次呼叫醫生,最終上門提供問診服務的有40多單。號稱目標為“盤活現有醫療資源”的這一新診療模式,在業內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滴滴醫生”是“滴滴打車”電召模式在醫療領域的運用。盡管當前“滴滴打車”仍存一些爭議,但不可否認,它實現了乘客與出租車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最高效的資源利用,對破解“出行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醫療與出行具有不少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資源緊缺性,服務方都與服務對象之間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資源的分配與利用,也都存在浪費與透支并存現象。既然存在如此多的相同之處,借電召模式來破解醫療難題就成為一種可能。
從理論上講,“滴滴打車”的成功經驗,應該可以復制到醫療領域。但要看到,兩者相同的只是外在表現,因而可借鑒的或許只有外在形式。但各自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些還存大巨大的差異,比如“看病難”和“打車難”的成因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所面臨的困難不同,破解之策自然也無法照搬。因此認為,“滴滴打車”的外在形式固然可以借用,但在內容即具體的做法上,只能遵循醫療規律、結合醫療的特殊性來辦事。就目前之言,“滴滴醫生”離我們還有很遠的距離,想要縮短這一距離,首先必須克服一些瓶頸。
其一是法律瓶頸。當前的一些法律不利于開展電召醫生服務。今天4月,南京一名護士在網上發貼,希望利用業余時間,實現幫人上門輸液掛水的夢想。但衛生部門叫停了她的行為,因為法律法規要求,除非急救、義診等情況,醫護人員的診療行為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滴滴醫生”若屬急救、義診,就象此次試行時定位為公益活動一樣,上門服務尚不存在爭議,一旦存在收費行為,或者屬于日常診療,就可能觸及相關法律的紅線。問題是,“滴滴醫生”不會局限于公益活動,也不應與120同化且只針對急救,那么,“滴滴醫生”的存在,就面臨著一個法律難題。
其二是人才瓶頸。當前的診療模式固然存在不合理,但讓優秀的醫生集中于醫院,讓患者去找醫生看病,盡管患者來回很折騰,但不可否認,這樣的模式更能節約醫生的時間,更能發揮現有緊缺人才的作用。假如讓醫生在街上等患者,其處于閑置狀態的時間無疑更長,這與電召出租車出現之后的空載率減少不同,增加醫生電召服務,反而可能浪費資源。假如不克服人才瓶頸,或者不改變患者只找名醫看病的習慣,“滴滴醫生”在方便一部分患者的同時,總體上的看病難可能反而加劇。
法律瓶頸可通過修法、通過變通和限制服務范圍、延伸簽約服務等方式來突破;人才瓶頸可以通過實施分級診療、理順診治秩序,讓更多優秀的醫生能夠閑下來等方式突破,也可以立足社會培養出專業的“滴滴醫生”,專門從事電召服務。總之,在互聯網醫療發展迅猛的當下,“滴滴醫生”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假如這些問題得以破解,“滴滴醫生”成功復制了電召模式,在家看名醫真不是夢想。
【上一條】 2016B2C網站建設費用
【下一條】 沒有下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