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信息化與工業化加速融合,智能制造成為學術界的關注焦點,國內外眾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紛紛從不同角度展開探討。中國經濟信息社近日在常州發布的《2017-2018年中國智能制造年度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關于智能制造的學術研究聚焦工業經濟、機械與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科學等領域。
年報顯示,與國外相比,我國對智能制造的學術研究起步略晚。2010年以前年均發表論文不超過10篇,隨后文獻數量急劇增長,2015、2016、2017年分別達到165、279、314篇。根據CNKI的學科分類,目前國內對智能制造的學術研究聚焦于工業經濟、機械與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其中,工業經濟方面的研究文獻達463篇,占全部文獻的47.0%。
年報對相關文獻進行高頻關鍵詞解析發現,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的學術研究重點關注四個方面。
一是關注智能制造的概念、內涵、模式、發展路徑及影響因素等。隨著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等持續發展,智能制造的概念和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完善。有學者強調智能制造的雙I(Integration &Intelligence)特征;有學者則認為智能制造更強調“機器設備智能化與企業管理智能化并重”。總體上,學術領域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可概括為兩個層面,一是制造設備、產品的智能化,二是制造過程、管理的智能化,前者關注制造對象,后者關注制造主體。
二是關注智能制造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相互關系。有學者研究分析了國外發達國家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特點與趨勢,總結了國外經驗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強調我國必須對智能制造給予足夠重視,亟需開展更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三是關注智能制造環境下的企業業務集成、企業智能化升級、企業管理智能化、企業運營績效等問題。有學者從生產效率、節能減排、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認為智能制造能夠有效助力制造企業提質增效。
四是關注智能制造與管理創新、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關系,此部分研究內容較寬泛。有研究指出,以大數據、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激發企業組織結構、制造模式等一系列管理范式的變革。
為加快區域智能制造發展,推動智能制造優秀學術成果有效落地,近年來,江蘇常州積極打造智能制造生態圈,并與國家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展開合作,依托鐘樓區和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合力打造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創新示范應用基地。2017年3月,常州落戶了我國唯一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體驗驗證平臺,為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檢測認證、產品體驗推廣、高端人才引進、標準制定、國際合作等提供服務。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