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入智能制造新技術的時候,有那么幾個令人尷尬的瞬間,看看你的企業中槍了么?
“就要興致勃勃地邁向工業4.0的時候,才發現連裝備數字化和自動化等3.0的工作還沒完成。”—— 某大型制造業生產主管
“最近發現某某某不惜重金打造智能制造,現在已經成為示范標桿,被電視臺報道了。跟老板提了以后,他說我們資金有限,還是小步快跑吧。”—— 某大型船舶企業戰略專員
“供應商不了解我們的真正需求,產品沒法順利用起來啊,我們需要擁有更專精的細分專業知識和更靈活的應對需求能力的供應商。”—— 某能源企業供應鏈主管
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逐漸深入,用戶企業之間的差異性愈發明顯,部分領先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從3.0邁向4.0的道路,而還有大量企業還在裝備數字化和自動化層面起伏;有些企業不惜重金打造示范,更多企業對成本十分敏感,希望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效果;有企業主雄心勃勃愿意嘗試新技術,也有企業謹小慎微,只愿意小步快走。同時,隨著應用行業領域的鋪開,更多行業選擇也對裝備或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本領域擁有更專精的細分專業知識和更靈活的應對需求能力才可能獲得訂單,贏得市場。
為此,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們意識到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團隊作戰才是未來搶灘制勝的法寶。打造生態圈,將逐漸成為智能制造領域最熱門的詞匯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超級一線城市上海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大部分固定資產規模在1億以下,極少數體量較大的也不超過10億。作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關鍵角色,系統集成商的“輕資產”屬性十分明顯。這個特點同時也會帶來貸款難的副作用。與此同時,系統集成商常見的人員短缺、現金流不穩、工期難確定等問題也仍然普遍存在,大大影響了系統集成商承接訂單的數量和規模,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為規避和對沖潛在風險,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自主探索利用金融、保險工具與用戶共擔升級轉化風險、共享升級轉化成果的新項目推進模式。
雖然說工業通常只對成熟技術感興趣,但是智能制造的智能兩個字讓廣大科研人員產生了無限的聯想。
除人工智能外,像是全球最熱門的CPS、窄帶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OPC UA+TSN、機器視覺等前沿技術都將智能制造看作為一個進入工業應用的敲門磚和試金石。與此同時,智能制造的眾多需求,如數字雙胞胎、信息貫通、柔性制造等也確實需要大量新技術成果的支持。
可以想見,新技術是否能有效對接和落地同樣是未來幾年內智能制造發展可能的瓶頸之一,這也同樣是上海打造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最大挑戰。
成熟市場的培育和高端人才的培養是上海現階段智能制造發展的兩個最大瓶頸。
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有供需雙方都理解一致的產品標準、商業模式和道德準則,以及明確的項目執行流程。智能制造的市場距此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由于制造企業發展狀況不平衡,以及對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同,系統集成商與新客戶的前期溝通交流成本極高;經過數月的培訓式溝通,用戶最終跳過集成商自行搭建系統的案例也并不罕見。
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對既懂信息化、自動化又懂工藝流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很高,但是此類人才可遇不可求,能滿足其中兩者已屬難得,而自主培育周期往往又很長。
通過培訓,傳播正確的智能制造理念、技術和價值觀,實現市場的規范和人才的快速積累,或許是一條不錯的路徑。
這4個結論看似獨立,背后卻有隱含的聯系。先要有需求,才有市場,但需求有了,要不就是需求不切實際、要不就是切實際的需求還無法實現。智能制造新科技系統供應商可能是創業公司,并沒有足夠的“成本”來投入更多,從而導致系統不好用、落地難,面對這樣的現狀,又急需既懂信息化、自動化又懂工藝流程的復合型人才進行指導和提升。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閉環。
在缺乏復合人才的情況下,系統集成商和傳統廠商似乎有點太過“相敬如賓”了,表面上看起來走得很近,但其實互不了解,也存在自己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家里事”。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