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由投資家網主辦、中國智慧城市百人會聯合主辦、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協辦的“2017投資家網?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在北京北辰五洲皇冠國際酒店隆重舉辦,本次峰會以“智能驅動未來”為主題,深度剖析智能產業,并邀請國內一線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上市公司、優秀創業企業、各地政府領導等業內資深人士聚集一堂,共同探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機遇與前景。
國科嘉和執行合伙人陳洪武在題為“AI賦能先進制造: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制造2025落地的比較好,但要真正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要走一段很長的路。”
以下為陳洪武在“投資家網?2017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上的演講實錄。
感謝投資家網邀請我們來到這跟大家分享。今天,我想從思考及實踐的角度聊聊,國科嘉和對智能領域的觀察。
現在,談起人工智能,會被很多的專家、學者解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那到底它是智能革命還是工業革命還是什么樣的革命?現在應該說還沒有定論,但從行業角度講,都把它當做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重要變革。學術界與產業界都明顯感受到了人工智能變革帶來的危機感。
回到智能制造,中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與全球競爭。除了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都推出了自己的國家政策,應對新變革。從目前來看,我覺得中國制造2025落地的比較好,但要真正成為世界領先,可能還是要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首先看我們強調的智能,其實是有多種類型的:產品智能、生產過程中的智能以及在消費、使用過程中的智能。我覺得對于我們從業者來說,站在不同的維度看待整個智能產業鏈條的時候,我認為看到的應該是不一樣的,也就需要我們從自身優勢出發,從自身資源稟賦思考我們在今天的智能當中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那么,智能本身背后的推動力是什么?智能化的發展不會是一夜之間就出現的,而是隨著IT的進步,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升等等,各方面的技術日積月累達到某一個變化預期的時候,突然間出現質的飛躍,即量變實現質變。我們才剛剛進入智能,智能的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提了一個數據,智能化以后能夠給生產成本帶來極大的下降,最終可以達到22.6%。各個國家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它們的競爭優勢、劣勢都存在差異。那么,從中國角度來講,我們如何去預測未來?
中國很多競爭優勢是別人所不具備的,首先體現在規模優勢,中國有14億人口,僅中產階級的人口數量可能超過了法國整個國家的人口,消費能力極強。
另外,中國在互聯網跟通信領域,從市場的普及率跟應用程度來講,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另外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這些年里培養了海量的經營人才與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我們有產業鏈優勢。我在今年年初去硅谷訪問的時候,美國的VC門告訴我他們在美國已經基本不投硬件了,原因是在美國已經不具備這樣工業的產業鏈,所以現在要看硬件、看制造他們一定要到中國的深圳去看看。側面證明了中國的工業產業鏈優勢非常明顯。
需求方面上來講,我們現在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每一種需求都可能衍生一個大市場。有大的市場空間,大家就會在這里尋找機會,所以,我覺得,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講,在這方面根本不需要特意推,只要不刻意打壓市場需求,結合中國的產業和人才的優勢,自然會有很多新的業態和新產品出來。需求+產業鏈+人才,是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競爭獨特性。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