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分享了SMT貼片機生產過程,本文來看BI中國生物制藥基地啟用。4年時間在華籌建,第一期投入超過7000萬歐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第一條2000L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正式投入啟用。
BI中國生物制藥基地啟用
5月16日,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宣布:BI中國生物制藥基地正式啟用。作為跨國藥企在華建立的第一個且唯一具有國際標準的生物制藥基地,該基地是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藥業務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里程碑,通過這一基地,BI可為中國及全球客戶提供從工藝開發到臨床試驗以及市場產品供應的全方位服務。據E藥經理人了解,目前已經有3家創新藥企將生物藥從臨床開始的生產加工業務委托給該基地,成為首批在國內嘗試MAH(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落地的吃螃蟹者。
如果說4年前決定在上海開始建設這一項目時,政策環境尚不具備,是一項“冒險”之舉;那么,4年后,當MAH制度已經開始在全國10個省份試點運行,那么這家傳統的德國制藥巨頭則是比其它同場競技者足足先走了好幾步。
另一方面,目前諸多國內、跨國藥企均開始建設自己的生物藥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產能”同時出現在多家藥企的宣傳標語里,產能過剩之虞成為業界都將面臨的挑戰。BI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技術!”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家立表示,“借助BI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藥和合同生產平臺,中國藥企可加速進入歐美市場,中國生物制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跨國藥企也可以借助BI中國生物制藥基地這座‘橋梁’,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據悉,該生產基地坐落在上海浦東張江高新技術園區的核心地帶。基地的設計、建設以及運營體系符合當前國際最高標準,具備向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生物藥物市場供應的資質與能力。目前啟用的是一條2000立升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也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基地的設計產能為四條2000立升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
1、CMO項目:與MAH無縫對接
目前,90%以上中國藥企仍以仿制藥生產為主,近年來生物創新藥品種的研發者又苦于沒有高水準生產企業可委托代工,中國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2015年11月,國務院授權十個省市開展“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為生物制藥合同生產的開展提供了政策突破和法律基礎。2017年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加快生物制藥等產業的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作為加快生物制藥技術研發和轉化的“關鍵撬動點”,生物制藥合同生產的創新模式可以將原本生物制藥產業鏈中的“生產瓶頸”變成“服務平臺”,幫助在研新藥實現產業化和價值最大化。2016年2月,勃林格殷格翰被選中成為“國內首批開展生物制藥合同生產”的試點企業之一。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潘大為表示,“生物制藥是我們在中國的核心業務之一,作為中國國內首批CMO項目的試點,以及公司生物制藥基地的正式投產,相信通過生物制藥合同生產這種創新的模式,可以幫助更多生物制藥企業生產和上市創新的生物制藥產品。”
羅家立表示,“我們將與更多的中國藥物研發企業與機構合作,促進中國創新藥物的臨床研究與上市。”
2、巨頭的底氣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藥合同生產商之一,勃林格殷格翰已經將27種生物制藥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制藥基地的啟用,是繼比布拉赫(德國)、維也納(奧地利)、弗里蒙特(美國)的第四個生物制藥基地,進一步完善了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藥的全球網絡,實現了公司全球生物制藥業務的重要戰略布局。
勃林格殷格翰早在4年前即開始在華籌建生物制藥基地。2013年6月,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啟動了跨國藥企在國內的首個基于哺乳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的生物制藥基地建設;2014年12月,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制藥基地的臨床用藥生產車間正式投入使用;直至今日,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藥在上海的規模化生產基地正式投入生產運營。
基地的正式運營,標志著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制藥合同生產業務的全面展開。臨床用藥生產車間以及商業化生產基地延續了勃林格殷格翰國際合同生產業務“一站式”的服務理念:從DNA到生物藥物成品,從工藝開發到規模化生產,從藥品檢測到質量保證,勃林格殷格翰將在上海為中國與全球客戶提供符合世界一流標準的生物制藥產品。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