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50萬輛,全球銷量接近100萬輛,中國占據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50%以上。然而,面對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與燃油汽車相比仍屬少數,剖其問題,電池、技術、環保、充電樁等問題成為阻礙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為鼓勵新能源車企專注于技術提高并降低價格,最終更有效地與國際車企進行競爭,我國政府在鼓勵新能源發展的同時也采取了相應舉措,讓新能源汽車真正形成良性增長。
國家鼓勵與政策支持
為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我國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包括建立完善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推進的政策體系和補貼制度等,鼓勵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中國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歸根結底最大的驅動力也是在于政策體系及相關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汽車需求量仍將保持增長勢頭,由此帶來的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將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既是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
不限行、不限購
2015年3月, 交通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完善新能源汽車運營政策。城市公交車、出租汽車運營權優先授予新能源汽車,并向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程度高的交通運輸企業傾斜或成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運輸企業;爭取當地人民政府支持,對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購,對新能源出租汽車的運營權指標適當放寬。
政策補貼
2016年4月,為保持政策連續性,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發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將在2016~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規定2016年新能源汽車各車型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并確定2017年至2020年的補貼退坡幅度為每兩年下降20%。
市場需求增長與問題分析
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需求推動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升溫。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突破性進展,產量和銷量分布同比增長384%和343%。其中乘用車車型產量和銷量分別占全年的54%和63%。2016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在個人消費領域已經打開了市場。根據艾瑞市場咨詢的調研顯示,由于政策利好、技術及環保意識提升,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逐年提高。
充電設施不足
充電難是電動汽車老生常談的問題。充電難首先是沒地方充電,在北京,雖然已建成了1500余個社會公用充電樁,但相比巨大的潛在需求依舊稀少。第二是充電速度太慢,比如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最快也要半個小時;比如國家電網的高壓快速充電樁,少則1個小時;而國內大多數電動汽車家用充電裝置的平均水平則是4至5個小時。
環保隱患
從環保的角度上看,電動汽車最大的優勢在于零排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不會產生間接污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接近70%的電力來自于燃煤火力發電,超過20%來自于水力發電,核電、風電、氣電等合計占比約10%左右。而在美國,氣電的占比超過40%,燃煤火力發電不到30%,其余則為核電、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盡管我國正在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的建設,但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相對廉價的化石能源發電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占據主流。根據國家能源局2014年6月發布的中國電力發展規劃,即便到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在理想的情況下也只能達到15%。如果沒有清潔的電力能源,發展電動汽車的意義值得思考。
技術成熟度不高
拋開汽車外觀及車身內部的美觀度和舒適度不談,新能源汽車或者說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在于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與電控系統。但在這些領域,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技術尚不成熟,技術研發力度還需提升。此外,在車輛的動力總成上,我國還需要在核心技術有所突破,目前國內汽車廠商大多通過與海外公司合作、采用共享知識產權的方式研發自己的車型。
通過以上問題分析不難看出,現有的補貼政策讓很多地方政府對本地車企給予保護和扶持,極大地限制了新能源車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也讓很多地方車企躺在政策的溫床中裹步不前,忽略真正技術上的研發與攻關。為了治理這一系列的亂象,國家出臺了對地方補貼的限制。
作為中國汽車產業追趕世界汽車產業的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國并未放棄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培育,在降低補貼的前提下,通過對新能源車發放專用號牌的布局,對未來將補貼轉移到其他優惠政策埋下伏筆,這樣不僅能真正的對新能源車形成政策利好,最大幅度避免騙補,也能有效的推廣新能源汽車,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真正實現良性發展。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