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私募行業的分化程度遠超此前市場預期。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0億元以上規模的私募2017年資產規模增幅高達39%,獲得1100億元資金凈流入,遠超過其他類型私募。10億元~50億元規模的私募遭受嚴峻考驗,其中規模為20億元~50億元的私募呈現資金凈流出,而10億元~20億元規模的私募中有近四成縮水到10億之下。
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繼續提高,行業前20%的私募管理的資產規模占比已經高達90%。
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的私募行業表現為頭部效應加劇,中型私募競爭激烈。10億元~50億元規模私募競爭最為激烈。
其中,規模在10億元~20億之間的私募退出比例高達53%,也就是說上一年規模在10元~20億之間的私募,去年有53%的公司離開了這個規模區間。
那么,這些公司去哪了呢?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副總監楊建波表示,其中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公司實現規模跨越——成功突破20億規模,而剩下的均低于10億。總體來看,2017年大約有40%的私募的規模降到10億以下。
經歷2017年市場兩極分化考驗,私募行業集中度再度提高。
衡量行業集中度時,通常存在二八定律,即20%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80%。
“然而,這個規律在私募行業也許要改成二九定律。我們研究發現,2017年管理規模在前20%的私募,管理規模占比達到了90%,遠遠高于二八定律描述的集中度。而排名前10%的私募,管理規模占比接近80%。“楊建波表示。
同時,頭部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占比仍在不斷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行業規模前1%的私募管理的資金,從2016年的28%上升到了2017年的34%。可見,私募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尤其是中型私募壓力重重。
2017年被認為是中國價值投資的元年,記者在私募行業調研時,十家公司中有八家會說自己從事價值投資。那么,到底有多少公司真正做價值投資呢?
“我們統計了2010年到2017年股票型私募基金的風格變化,發現真正做價值投資的,說的比做的多。價值投資風格在2017年略有上升,但沒有像大家接觸的多,更多的基金風格仍偏向成長或偏向混合,或者在風格上做一定的選擇。”楊建波表示。
有私募業內人士表示,投資價值股和成長股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如果統計過去七八年的滾動年化收益可以發現,每一個策略都有各自適應的市場。也許去年價值投資的收益不錯,但前幾年成長型的風格卻表現更好。因此,對于私募來說,能夠找準自己的投資風格更為重要。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