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于資管市場而言仍是嚴峻的一年。因此,面對新一年的挑戰無論是互聯網資管企業還是金融類資管企業都應當加強自身風控體系,強化團隊專業能力,嚴格審核、評估,積極合作,積極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精神。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行業洗牌中占據一席之地,得以存活。
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將走向何方?這個答案或許我們可以從剛剛發布的了《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下稱“報告”)中找到答案。該報告由新華社旗下智庫“中國財富研究院”發布,報告中指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仍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不斷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顯示出行業“成長的煩惱”。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1-2年嚴監管仍然將是資管行業的主題,甚至是行業常態,“合作”是應對監管的“良方”,在轉型過程中,客群變化是需要考量的背景。
目前,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已經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規模已突破100萬億元。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資管行業至關重要的年份,監管嚴厲程度不亞于監管層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尤其是《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也為這個監管大年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所謂的機遇:一方面,監管層對于金融類資產管理企業的嚴監管,進一步抬高了此類企業的門檻,讓中小微企業在融資、抵押等方面更加的望而卻步。在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主要的資金需求是用于生產、發展的資金周轉類的資金需求,一般的資金金額較小,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這樣的小規模資金需求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通過金融類資管企業實現基本無望;而且金融機構等對于增信要求較高,審核流程繁瑣。
因此,中小企業想要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只能通過互聯網資產管理企業等來完成,互聯網資管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融資門檻低,融資成本小,而且風險管控并不比銀行等金融機構差。其中,金融科技成為這些創新企業的利器。另一方面,“報告”中提及金融類資產管理企業也在不斷的謀求“互聯網+”的轉型。對于互聯網資管企業而言則不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其自身已經具備互聯網基因,憑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走在前列。
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