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稱,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在聽取主要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業務新規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之后,考慮將該新規的過渡期延長。監管部門目前考慮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同時考慮在此之后允許過渡期開始時已經存在的非標資產續發產品承接。
此前在12月8日晚間,中國銀行業協會微信公號發布聲明稱,近日,網傳《10家銀行聯名上書:資管新規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銀行的抗議:股份制銀行反饋意見給資管新規戴上三頂帽子》等信息內容不實,不存在10家股份制銀行聯合上書情況。
據央行網站11月17日消息,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日前,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及浙商銀行等十家銀行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安排于11月30日在上海召開股份制銀行同業研討會,會議達成三項意見,并形成一份《十家股份制銀行關于指導意見的反饋意見》。
報道稱,反饋意見認為,《指導意見》部分條款對金融市場影響較大,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有條款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不利于構建公平和市場化的競爭環境等。
中銀協表示,根據自身工作職責,每逢重大監管政策公開征求意見,均組織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研究討論,形成匯總建議供政策制定部門參考。中銀協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高度重視,目前,相關政策的意見建議尚在討論整理過程中。
中銀協強調,網傳信息不代表任何相關銀行,更不代表中銀協意見,個別人散發傳播相關內容,造成了不良輿論影響,侵犯了中銀協和10家股份制銀行的合法權益及良好聲譽,中銀協對此表示譴責。
中銀協表示,目前,該事件正在調查過程中,呼吁相關媒介停止不實轉載,并依法保留追責的權利。
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